感知體驗的選擇、想像與回應──Gisèle Vienne《群眾》
31.5.2023 | dance

薄薄的一片塵土舖滿地下,一些垃圾零星分佈,城市後巷的既視感。舞者穿著運動風褸、牛仔衫褲、背心,在節奏快而強勁的電子音樂下,以慢動作影片似的姿態逐一出現;跳舞、喝酒、擁抱、狂歡,呈現的整個畫面既熟悉又陌生,在我眼中,這就是我經歷過 Rave party(銳舞派對)的模樣。

音樂在《群眾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以Rave(銳舞)文化中使用的Electronic Dance Music 電子舞曲,例如Techno(鐵克諾)及Trance(出神)這兩種音樂風格為主,共通點是都會運用電子合成聲音製作,速度非常快,在120-150BPM(beats per minute 每分鐘多少拍)之間。音色上Techno(鐵克諾)使用電子合成聲音,具「科技感」特質,並以重覆的節奏為一大特點;Trance的中文名是「出神」,顧名思義,風格上呈現一種使人感覺出神或恍惚的氛圍,繼承了Techno的節奏重覆性,一首曲目通常更長,更重視以遞進的旋律及節奏營造情緒氛圍。

不斷重覆的節奏,電子科技合成的音色,令人恍惚的旋律,配合舞者放得極慢的動作,使我感知產生錯覺,好像我和舞者們是處於不同的維度;在我的維度,時間流速比起他們快,因此反過來看,他們的一切都是慢的。在此維度裡,空間、時間及動作三種感知都被放大、改變或拉扯。舞者臉上的表情、喝東西、擁抱的過程,都被觀眾雙眼望得一清二楚,甚至有餘裕逐一查看。而隨著電子音樂及動作的遞進過程,漸漸我進入了一種專注、近乎靜觀的狀態,能夠非常清晰地看見舞者所呈現的細微情緒變化,亦感受到自身的情緒變化。

《群眾》帶領我以超越日常的感知體驗,看見人的身體語言是如何表達各種情緒。狂喜、憤怒、疲憊、驚恐、慾望、平靜……種種真切分明,如一個情緒的展覽;一些平常很少留意的細節,包括情緒之間的轉化,在這另類維度中都纖毫畢現。要了解他人的情緒,倘只靠談話,往往會忽略了很多非口語的信息。身為運用多種藝術形式作心理介入的表達藝術治療師,以及一名舞者,我特別重視非口語溝通,尤其是身體語言。我能觀察到很多身邊的人,我的服務對象,也不習慣用動作或表情去表達自己,或對身體感受陌生;若無法聯繫自己的身體,亦遑論去了解其他人的身體語言。《群眾》為我展示身體動作是如何跨越語言種類及界限,帶來共通的情緒經驗。

除了感知(perception),凝視(gaze)亦是編舞Gisèle Vienne在訪談中提及引領她工作的重要概念[1]。《群眾》中不同的凝視產生了不同的感知體驗。當我凝視著舞者,能發現在舞者之間,往往有些個體的動作速度、氛圍與群體不一樣。有時個體會遊離在群眾之外,凝視及觀察群眾,有時個體會在群眾中作出一些行動,享受其他人的凝視,有時會回歸群眾,成為群眾。

在音樂、舞蹈動作及服裝方面,編舞明確說是受Rave party文化啟發。在我看來Rave的精神內涵 PLUR, 即Peace, Love, Unity and Respect(和平、愛、團結、尊重),在《群眾》中也以非言語的方式呈現。不分性別、種族、國籍或語言,人人皆可以在一起分享音樂,一起跳舞,與其他人擁抱,無論穿甚麼顏色或形狀的服裝,跳著甚麼舞步,都不需擔心會受他人的批判目光。你可以選擇融入群眾;也可以選擇跳出圈外,享受一個人的時間;也可以選擇進入人群中心,成為目光焦點。無論你想成為甚麼角色,你都可以選擇自己的位置,體驗不同的感受。

每個個體的感知體驗與群體其他人都有差異,包括時間的流逝、情感、與他人的關係,及為事物賦予的意義。當每一個人感知到的世界都不一樣,每一個人腦裡都會形成一個對世界的想像。根據想像作藍本,以肉身介入現實,回應及改變事物。不同人的概念,以有形的媒介互相碰撞、交融,並影響世界。若每個人都被鼓勵及允許選擇、想像、回應的權力,群眾的真正力量才會得以彰顯。

感謝《群眾》給我的選擇、想像及回應的體驗。

《群眾》"CROWD" by Gisèle Vienne
西九文化區全新大型舞蹈節「自由舞2023」
自由空間、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& Arpels、法國五月藝術節合辦
日期:2023年5月5日
地點: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1] Freespace, 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& Arpels and French May Arts Festival. Crowd: Interview with Gisèle Vienne. https://www.freespacedance.hk/en/crowd/

合辦機構: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& Arpels及法國五月藝術節
攝影:Josh Rose


by

Derek


Related Articles